如何根據飼養數量確定發酵床的大小
好的發酵床就是能結合養豬生產的需要,科學調整各墊料原料的種類和數量,達到發酵菌種*適合生長和繁殖的培養基。
發酵床的面積要根據豬只的大小和飼養數量的多少進行確定。在發酵床上,一般一頭保育豬占0.3-0.8平方米的面積,育肥豬為0.8—1.5平方米,母豬為2.0—2.5平方米。
農富康全國訂貨咨詢手機:15517336226 QQ:1103816009
墊料的厚高多少為宜:
參與發酵的微生物通常在30℃以上的環境溫度下增值旺盛;一般要求發酵床墊厚度60~100厘米,不得低于60厘米;如果墊料太薄則發酵產生的熱迅速散失,發酵墊料難達到事宜的溫度,從而使發酵微生物增殖受限,導致不發酵。墊料太厚,不僅投入大,也增加工作量,同時不利于墊料管理。發酵床的厚度根據季節和豬只的飼養密度作適當調節,如夏季或飼養密度小、小豬、禽類、墊料細碎、南方地區等情況,墊料可薄一點,反之相反。也有把玉米秸、稻草等軋成10厘米長放在*下層,可以增厚產溫。也有,過一兩個月加些新料、墊料堆起來發酵殺菌、腐熟*。
水泥飼喂臺的作用:
在豬舍內設置水泥飼喂臺的主要作用:一是防止墊料污染飼料,影響采食量;二是夏天高溫季節為豬只提供趴臥休息涼爽區,以減少發酵床過熱對豬的影響;三是有利于生豬肢體發育,這一點對種豬飼養尤其重要。
在建造水泥飼料臺時,應向走道一側傾斜坡度2%~3%,以防止豬飲水時滴漏的水流出飼喂臺,浸濕墊料。一般育肥豬(保育豬)舍水泥飼喂臺寬1.3~1.5米,妊娠母豬(空懷母豬)舍水泥飼喂臺1.5~2.0米。
墊料的含水量:
發酵墊料需要一定的保水性,水分是影響微生物生命活動的重要因素,微生物在發酵墊料里進行著生命活動。水分不僅會影響發酵床內部養分和微生物的移動,也影響舍內空氣的濕度,一般墊料水分含量為50%~60%比較合適,含水量過高或者過低時均不利于發酵處理,當水分含量大于85%時,墊料毛細結構被破壞,從而影響發酵效率,不產生。
實踐中通常采用手抓握墊料的方法來判斷含水量多少。具體方法是用手緊握墊料能成團,松手一晃能散開,手指縫間有少量水花,但不滴水,墊料抖落后,手心無明顯水珠但感覺手心有潮氣,這樣的墊料水分含量一般就在50%~60%。
進豬初期應該注意什么:
豬剛剛進入發酵床,由于豬糞尿較少,發酵床表面較為干燥,豬只活動特別是在奔跑過程中會出現揚塵,如果嚴重,則會增加豬的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因此,要多觀察,可適當灑水來調整墊料的濕度,盡量避免揚塵出現,保持舍內空氣清新。同時,要每天清掃舍內衛生,將飼喂臺上的糞便、墊料殘渣清掃到墊料區;對豬糞便要進行適當調整,使其均勻分布在墊料區,盡量不要堆積,以加快其分解。
墊料定期翻耙:
進豬以后的發酵床,要定期翻耙,主要是為了提高發酵床的透氣性。進豬以后從第二周開始,一般每周根據墊料濕度和發酵情況翻耙墊料1~2次,深度在30厘米。如墊料太干,視情況向墊料表面噴灑適量水分,用鐵鏟把特別集中的豬糞分散開來;在特別濕的地方按墊料制作比例加入適量鋸末、谷殼等新墊料原料或調到別處。用鐵叉把比較結實的墊料翻松,把表面凹凸不平之處整平。從進豬之日起每50天,大動作深翻墊料*,并視情況補充適當水分、墊料原料和發酵菌種。
豬舍環境控制因素:
墊料濕度:在自然養豬法豬舍中,墊料濕度決定了菌種發酵效率,也就決定了上述空間環境。一般墊料濕度控制在50%~60%,即用手使勁捏握墊料后成型 ,放開手散開為標準,過干過濕都不宜。在此范圍內,有益菌在豬糞尿上迅速繁殖,糞尿分解速度明顯加快,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明顯減少,舍內少蠅蛆滋生。
農富康全國訂貨咨詢手機:15517336226 QQ:1103816009
夏季豬舍怎樣降溫:
一是自然通風的基礎上,增加機械通風,有濕簾的開啟水簾墻降溫;二是灑水或者噴霧降溫;也有,在走道灌水降溫。三是通過調低墊料厚度、制作墊料丘(把墊料集中在某區域)等方法,抑制墊料發酵,起到降溫的目的;四是降低飼養密度。
夏季怎樣維護發酵床:
夏季墊料的維護與其他季節有所不同,維護要點如下:調低墊料厚度。夏季墊料的深度可適當調低一些,但需要保證在50厘米以上,一般60厘米深的墊料比較合適,在保證發酵的同時還能避免發酵產熱太多。
營造墊料區域性發酵環境。發酵墊料本身有溫度區域劃分布的規律,一般四周溫度低,中間和糞尿集中區溫度高。正常季節,特別是冬季,盡量將糞便均勻到各個區域,使其均勻發酵。夏季墊料管理有所不同,應有意識地營造區域性發酵環境。夏季減少或不翻耙,不用將糞便均勻散開,在豬舍自然形成一個糞尿排泄區。猶豫夏季氣溫相對高,發酵效率也相當高,如有糞便堆積,可順勢向后堆積,其他區域由于發酵效率得到抑制而使墊料表面涼爽。
制作墊料丘,也可人為地將墊料堆積成丘狀,形成部分地方較薄的墊料區,為豬只提供躺臥的區域。當糞便排泄堆積太多,可將糞尿堆積區變成加高加厚墊料區,形成新的較薄墊料區。
冬季豬舍怎樣管理:
和夏季相比,冬季豬舍的管理要簡單省事,但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嚴格遵守通風換氣的原則,寧可溫度下降,也要開啟門窗將被污染的空氣和水汽排出去;二是要設置防風墻,特別是寒冷地區要防止“賊風“進入豬舍,以免引起豬只感冒;三是注意防濕,濕冷環境會嚴重影響豬的生長發育。與此同時,為了提高豬舍溫度,提高發酵效率,可適當增加豬的飼養密度。
出欄后墊料怎樣處理:
自然養豬法倡導使用全進全出制管理豬群,當豬群轉群或銷售出欄一批豬后,先將發酵墊料放置干燥2~3天,蒸發掉部分水分,再將墊料從底部均勻翻動一遍,看情況可以適當補充米糠或麥麩與活化好的菌種原液,重新由四周向中心堆積成梯形,表面覆蓋麻袋等透氣覆蓋物使其發酵至成熟,充分利用生物熱能殺死病原微生物。不用的墊料是很*的生物活性肥,應比原糧價值還高,可以形成大產業。
飼用益生菌對豬的好處:
為了更好地發酵床和豬體內有益微生物群,確保豬肉質量安全,禁止向墊料中添加各種抗生素類藥物,但可以添加益生菌、中草藥,這樣不僅可達到防病治病,促進動物生長發育的功效,而且可以減少養殖環境及糞便中礦物質元素氮、磷、惡臭物質及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在飼料中添加0.1%~1%的用量,可明顯提高飼料利用,補充墊料中益菌,控抑敵菌,保證糞尿向好的方向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