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省諸暨市王家井鎮沿江新村的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核心區,稻田里機聲隆隆,幾臺機械正來回穿梭。這些機械乍看跟普通插秧機沒什么區別,但實際上可以同步完成兩項操作:插秧和施肥。
一旁的諸暨市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張耿苗介紹說,跟一般的插秧機相比,側深施肥插秧機多了一個施肥機和肥料斗,它在插秧的同時,能自動將每株秧苗邊上的土翻開,把肥料埋入土里面,再將土回填覆蓋,故名“側深施肥”。
“機械插秧的同時,還能施肥,效果還真不錯!”“水稻*性施肥,操作簡單,真是省時又省工。”……在觀摩會現場,大家冒雨沿著田埂邊走邊看,忍不住嘖嘖稱奇,還不時用手機拍照記錄,以便后期學習交流。
而在隔壁的田塊里,是已進入抽穗期的水稻。為觀察不同施肥模式下的生長情況,田塊被分成了無氮處理、常規施肥、復合肥側深施肥、緩控釋肥側深施肥等不同區塊,巧妙的對比試驗同樣引發了“圍觀”熱潮。“看完之后,發現諸暨在農技、農機、農田等方面工作做得很細致有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杭州市余杭區農技推廣中心糧油站站長方文英稱贊說。
當天,全省早稻綠色高產高效暨機械側深施肥技術現場觀摩會在諸暨舉行,來自中國水稻研究所、省科技廳、省農技推廣中心、省農業科學院環土所、全省各地農技部門以及水稻側深施肥項目單位等代表100余人參會,共同見證了諸暨在水稻機械側深施肥技術上的持續試驗及取得的成效。
據了解,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2018年十項重大引領性技術,是水稻領域*入選的技術,同時也被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2019年農業主推技術。作為一項施肥新技術,諸暨市能在側深施肥上形成可看可學的經驗,跟這幾年的持續探索有關。
早在2017年,諸暨市農業部門就與中國水稻研究所、省農技推廣中心、省農業科學院環土所等開展合作,率先啟動了由上述科研團隊研發的側深施肥技術試點工作,是全省*早使用該項施肥新技術的縣市。今年,諸暨市采用側深施肥技術的早稻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單季晚稻達到1500畝。其中沿余家庭農場將其中250畝早稻田的基肥還全部采用緩控釋肥,成為省內*緩控釋肥側深施肥試驗示范區。
根據監測統計顯示,跟常規人工施肥相比,側深施肥平均每畝可節省常規氮肥約10%,若使用緩控釋肥則可平均節省約25%,折算下來,平均每畝可減少綜合成本30元以上。“這基本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實現秧肥同種、*深施,保證水稻穩產甚至增收。”側深施肥技術核心研發成員、省農科院環土所副研究員王強說。
農業農村部科學施肥專家組成員、浙江大學教授吳良歡表示,水稻機插同步側深施肥+緩控釋肥的技術,在國內還是個新事物,屬于農機、農藝相結合比較成功的一個范例。“該技術模式*的好處就是省工節本,并且可以有效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減輕農業面源污染,使水稻生產更高效、更綠色。”
“作為全國重大農技推廣項目,側深施肥如今到了全面試驗示范的階段,而諸暨的成功試點,為把該技術推廣到全省甚至全國提供了‘諸暨經驗’。”省農技推廣中心主任王岳鈞夸贊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