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普洱:種出來的景東生態靈芝(圖)
普洱:種出來的景東生態靈芝(圖)
農業網   時間:2019/5/6 14:09:00  來源:云南日報  閱讀數:535

景東生態靈芝

  “現在正是靈芝出芽的時節,你們可以去生態靈芝栽培示范種植基地看看。”吳建紹說。

  吳建紹是浙江大學派駐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掛職的副縣長。他告訴我們,浙江大學在景東開展定點幫扶過程中,將野生菌資源生態功能促進及開發利用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際行動,走出生態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野生靈芝人工栽培示范種植基地位于哀牢山*自然保護區附近的錦屏鎮景范村白羊田,在靈芝種植大棚內,一株株肥嘟嘟、肉乎乎的靈芝嫩芽破土而出,根部朱紅,中部漸變為姜黃色,上部則呈乳白色,遠遠望去,像調皮幼兒用彩筆涂抹過的嬌憨小腳丫、胖手指。

  “這是經過精心選育的景東赤靈芝良種,能產出更高含量的靈芝孢子粉。”基地管理人員葉大富介紹。

  葉大富是景東當地村民,他一邊沖泡靈芝孢子粉給大家品嘗,一邊介紹孢子粉:靈芝在夏季生長,進入6月以后,就會“彈射”孢子粉,這是靈芝的種子,具有靈芝的全部遺傳物質和保健作用。過去,野生靈芝生長環境無法實現對孢子粉的有效收集。而在人工栽培中,通過搭建遮雨大棚,并對每一株靈芝進行人工套袋,孢子粉被悉數收入囊中,再進行破壁處理開發精深加工成產品,收益很可觀。

  在對野生靈芝馴化基礎上,景東縣開展生態靈芝栽培示范,探索“野生菌馴化-生態栽培-孢子粉深加工-品牌銷售”的全產業鏈科技產業扶貧新模式。目前,全縣已建立生態靈芝食用菌基地4個。景東綠寶靈芝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靈芝種植面積100余畝,帶動周邊農戶200多戶,產銷靈芝等食藥用菌產品200多噸,總產值1500余萬元。

  *新《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真菌卷》顯示,我國已發現的大型真菌有9302種,景東境內的大型真菌有6000余種,其中重要可食野生菌保有量估計在500種以上。

  吳建紹告訴我們,野生菌與森林系統菌根共生,形成一種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互利關系。為探索野生菌資源保護和森林功能促進的生態利用新模式,改變對名貴野生菌不合理采摘導致的森林系統功能退化弊端,他們選定在哀牢山建立野生菌-森林功能促進實驗區,對多塊不同規格的野生菌生長地進行監測、收集、整理和掌握名貴野生菌相關基礎監測數據。

  吳建紹說,目前他們已與哀牢山*自然保護區景東管護局深度合作,依托徐家壩監測站成立野生菌監測站,開展景東野生菌資源調查和保護利用,并建立景東野生菌資源研發中心和野生菌馴化研究實驗室、名貴野生菌監測樣地和野生菌—森林功能促進實驗區。

  隨后,我們來到哀牢山徐家壩監測站,進一步了解野生菌馴化研究實驗進展情況。

  景東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社區科副科長劉長銘介紹,在浙江大學科技人才支持下,景東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全力配合“景東野生菌資源生態功能促進及開發利用”項目,項目團隊經過5年的野外實地考察、取樣,已搜集近1200余種大型真菌樣本照片,整理、分類和鑒定了700個,累計保存重要野生菌種質資源分離物50多個。

  從過去進山撿菌子,到如今讓野生菌走出深山,普洱市景東縣依托浙江大學“野生菌資源生態功能促進及開發利用”項目,馴化野生菌增加群眾綠色產業收入,減少周邊村民對保護區的資源依賴,走出一條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的扶貧新路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iqifan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