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春耕備耕忙。只不過現在的鼎城,在田間忙碌的早已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而是一臺臺靈活的“鐵牛”、一架架“迷你”飛機了。
空中飛的無人機、田里走的插秧機,還有施肥機、點播機······現在它們都有了一個統一的稱號——“智慧農機”。與過去的農用機械不同,手機、互聯網、大數據是智慧農機的共同特點,它們有的通過手機全程操作、有的在互聯網上設置好數據,由機手直接駕駛機械,有的通過大數據預測到農作物的長勢及收成,進而選擇合適的藥物劑量。智慧農機讓農業機械實現精細化、智能化,為廣闊的農田插上現代化農業的“翅膀”。
這臺正在運作的水稻插秧機,不到5分鐘就把近半畝田栽下了秧苗,所經之處是一株株排列整齊有序的水稻秧苗。這臺機具的“智慧”就在于駕駛室內的*播種和變量*施肥施藥物聯網控制系統。只要完成電腦設置,這臺插秧機就會進入智能運行模式,按照既定的秧苗間距進行栽秧,同時根據土壤和秧苗的不同情況進行施肥。這臺插秧機的擁有者老陳已經是種田老手了,以往種田需要提前很長時間找人,需要高額勞動費用不說,關鍵還找不到人。有了現在的智慧農機,一個人就能輕輕松松搞定幾十畝田,不用到處找人不說,關鍵是提高了太多收益了。說到智慧農機帶來的好處,老陳足足說上了2小時。
不同于過去的人工灑藥,一人背著大藥箱,一手按開關,一手拿著花灑來回穿梭是過去田間常見的場景,這樣人工灑藥往往一畝田就要耗費大半天。現在有了無人植保機來助陣,農民坐在樹下就能完成整片田的藥物噴灑,具體需要操作的東西竟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手柄。類似遙控飛機,無人植保飛機的飛行軌道通過手柄控制即可,飛機經過的地塊、地塊上作物的長勢在手柄上的電子屏清晰地展示出來,這樣便可根據作物不同的長勢情況選擇不同的肥料配方進行灑藥了。據了解,這種無人植保機比人工施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50—60倍,也就是說一畝地只需要一名機手花上2-5分鐘的時間,即可完成設置,然后由機器自動運行。此外,還能將操作區域內作物種植、施肥撒藥等農業基本數據自動收集、發送至APP后臺,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可以全面迅速掌握廣闊農田的專有信息資料,并將其運用于農業的自動化耕作,成功打造“智慧農機”。
還有共享農機,沒有機械的農民通過手機APP,交付一定的押金就可將機具開回家。不懂得使用農機的農民還可在APP上發布自己的需求,后臺自動聯系*近的機手上門進行服務。
經過幾年的發展,智慧農機已在鼎城的土地上深根發芽,終將帶動鼎城的農業向“智慧農業”發展。全程機械化*變量物聯網監測和農機作業大數據管理服務系統,改變了傳統機械化農業生產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個汗珠子摔八半”模式在鼎城將一去不返。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