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啃掉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寧夏銀川靈武市給出的答案是:以提高貧困人口收入為目標,聚焦*扶貧、*脫貧,統籌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并舉,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行政村實現*書記全覆蓋
“2018年,我們把村部進行了亮化改造。而且我們的電商平臺馬上就要運行了,將通過電商平臺拓寬信息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近日,記者見到楊東銀時,他正忙著謀劃村里的大事。
楊東銀是靈武市臨河鎮臨河村*書記,他是2018年3月從靈武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被選派到臨河鎮臨河村的。駐村以來,楊東銀陸續協調解決了部分村民子女繳納學費、冬季苗木淌水、清理疏通管道等難題,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溫暖了村民的心,也拉近了和群眾的關系。
其實,像楊東銀這樣的*書記已經在靈武市各行政村實現了全覆蓋。針對貧困村,靈武市堅持“領導指揮在一線、落實責任在一線、*包扶在一線、資源傾斜在一線”的工作思路,14名市級領導每人聯系1個貧困村,并選優配強14個貧困村駐村工作組。此外,51個部門452名責任人全覆蓋建檔立卡戶,形成上下貫通、合力攻堅的責任落實機制。
據了解,2018年,靈武市生態移民、吊莊移民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7054元、11660元。貧困村集體收入全部突破5萬元,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7%下降到4.6%。
輸血變造血激發移民致富動力
“2019年我們村已經累計發放金融扶貧貸款資金100多萬元。經過前期摸排,村里今年有意向發展種養殖業的有100戶,預計發放貸款500萬元。”涇靈村負責人馬冬生介紹。
靈武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為建立持續健康的金融扶持機制,變輸血為造血,激發移民群眾發家致富的動力,2018年,靈武市設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876萬元,撬動銀行資金8760萬元,助力貧困村產業發展和群眾創業,自主創業移民經營戶達300余戶。并推進低保兜底“兩線合一”,符合政策兜底脫貧標準的貧困人口參保率達*。
同時,靈武市還通過創新“企業+基地+農民”脫貧模式,打造移民增收產業基地,流轉養殖圈棚1686棟,建成設施溫室246棟,發展高品質蜜瓜、棗樹地套種黃花菜等特色種植6000余畝,解決就業1000余人,建成扶貧車間10個。
統籌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大變樣
近日,記者來到村民馬財清家時,他正在給新房添置新家具。和他一樣在2018年添了新房的還有8戶村民。
他們的新家建在一塊平坦的地上,紅瓦白墻,四周已經種好樹,還安裝了路燈和健身設施,儼然一個小社區。
“窮了半輩子終于脫貧,只花了4萬多元就能住進這么漂亮的房子,屋內還添置了沙發、電視等家具,與往日的土坯房相比變化太大了。”48歲的海子井村村民馬財清說,2018年以來,村里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
據介紹,2018年,靈武市14個貧困村標準化衛生室全部建成投用,11個擬出列貧困村完成安全飲水入戶、道路硬化等工程。此外,解決生態移民“多代多人”住房困難家庭350戶,兌現補助資金1052萬元。2018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撥付到位6495萬元、撥付率*。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