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購置補貼下一步有什么動向和變化?12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例行吹風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介紹了相關情況。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成效
說到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不得不承認,它在我國農業機械化路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從2004年到2018年,政策已經實施了15個年頭。這十幾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2000多億元,直接惠及農戶3300多萬戶,扶持農民和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購置農機具4000多萬臺套。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發生了質的飛躍。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00多個縣區率先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農機專業戶超過500萬戶,農機合作社等作業服務組織約有20萬個,每年作業服務面積累計超過40億畝。
未來發展目標
我國力爭到2025年,農機裝備品類基本齊全,產品質量可靠性達國際先進水平。
1.全國農機總動力穩定在11億千瓦左右。
2.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
3.糧棉油糖主產區(縣)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丘陵山區(縣)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5%以上。
4.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達50%左右。
農機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已成為世界*農機生產大國和使用大國,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機械動力的歷史性轉變。當前總體上看,我國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
1.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缺門斷檔和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并存,機具的可靠性、適用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2.農機和農藝融合不夠,品種選育、栽培制度、種養方式、產后加工與機械化生產的適應性有待加強。
3.適宜機械化的基礎條件建設滯后,存在農機“下田難”“作業難”和“存放難”問題。
4.水稻的機插率相對較低,玉米機收水平也相對較低。
要破解這些矛盾和問題,不僅需要農友們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出臺務實管用的政策措施。
農機購置補貼“新風向”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關系農民群眾福祉、關系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也直接關系農機產業健康發展的一個含金量非常高的政策。為了穩定實施農機購置相關政策,下一步重點要突出四個方面。
更加注重有效性
要著眼于農業各產業對于農機裝備的新需求,包括農村生態方面對于農機的新需求,來優化補貼機具種類的范圍,加大對短板機具、高端機具、智能裝備。當然也包括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所需機具補貼力度,促進裝備提檔升級,讓政策發揮*效益。
更加注重便利性
這幾年在長期探索基礎上,真正操作層面采取了“定額補貼、自主購機、先購后補、縣級結算、直補到卡”的操作方法,老百姓在購買農機以前,是不需要先提出申請資格的,買了以后,直接按照程序申請補貼就可以了。
同時,這個政策不僅面向農民包括專業合作組織,包括農業企業各類生產經營組織都是這樣的開放政策。
更加注重開放性
在整個制度設計上、安排上,現在無論是國內生產的農機具,還是國外進口的,只要符合補貼資質條件,農民購買以后都是可以申領補貼的。
按照2018年-2020年的操作辦法,所有符合補貼范圍的進口農機產品也可以享受補貼。
更加注重安全性
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管,不斷提高政策的規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水平,堅決依法懲處失信違規行為,嚴格防控系統性風險。
總的來說,農機購置補貼將圍繞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農業轉型升級,還要跟制造業轉型升級協同推進。特別是圍繞農業機械化的全程全面高質高效來進行購機補貼的創新和完善,能夠實現整個購機補貼政策的指向性、*性、高效性和便利性。
近年來,國家為了幫助咱農民從繁重的耕種中解放出來,出臺了不少好政策,農機補貼就是其中一項。農友們要跟牢國家的補貼風向,及時申請補貼,讓自己的農業生產更高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