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畝魚塘里養殖的南美白對蝦今年又獲豐收,這讓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的水產大戶劉文進非常高興。他引進省農科院開發的一套基于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智慧管控系統后,3年來年年賺錢,告別了過去水產養殖“今年賺、明年虧、后年保本”的高風險狀態。
水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產量和效益。“水質的細微變化看不見聞不著,魚蝦也不會說話,過去我只能憑經驗管理。但現在不同了。”劉文進打開手機上一個應用,此刻魚塘的水溫、水位、溶解氧、氨氮值等主要指標一目了然。進一步查閱還能看到變化圖表,呈現了魚塘水環境的長時間變化態勢。
這些水質數據由布放在魚塘中的一組傳感器采集,隨后被傳輸到魚塘邊的一個控制箱中,這里是整套智慧管控系統的“大腦”,數據在此經分析后傳送到劉文進的手機上。
“以前我們要掌握水質只能靠人工采集、檢測。這么多魚塘,每天采集3到5次,已經非常費時費力,檢測結果往往還不*。”劉文進說,現在水質數據24小時不間斷采集,打開手機可隨時查看,大大節省了人工,提高了效率。
更重要的是,浙江省農科院專家在這套系統中整合了水產養殖的相關科學模型,系統不僅能采集數據,還能明白這些數據意味著什么,進而自動控制其他養殖設備。比如,當系統發現水中溶解氧過低,會自動開啟增氧機,在數據達標后再自動關閉。水質有其他異常時,也會向手機發送報警信息。
“見識了‘數據養蝦’‘智慧養蝦’的威力,以前養蝦只能算‘瞎養’。”劉文進感慨地說。他引進這套系統*性投入10萬元,每年節本增效帶來的收益則有20萬元。
劉文進采用的智慧管控系統是由浙江省農科院數字農業研究所徐志福研究團隊自主開發的。該團隊近年來已將農業物聯網技術推廣至省內外20多個農業生產基地,除水產養殖外,該系統還應用在果蔬、花卉、中藥材栽培等多個領域。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