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致富經 > 湖北毛壩:30年堅守茶產業
湖北毛壩:30年堅守茶產業
農業網   時間:2018/6/21 10:13:00  來源:人民日報  閱讀數:427

  湖北利川市毛壩鎮十任書記一張藍圖干到底,焦點不散、靶心不變、久久為功,實現了脫貧致富。通過種,老百姓年年拉饑荒的困局慢慢改變;通過賣茶,倒逼提升質量,打贏了控制農殘的一仗,走上綠色發展之路,貧困戶經改造后的茶園盈利提升;為了有效提升農民收入,堅決走品牌化之路,去年全鎮GDP近10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萬元。

  “現在毛壩人,上館子點菜不拿著菜單前翻后翻、摳摳唆唆了,想吃啥就點啥!以前誰敢想這些?”在湖北省利川市毛壩鎮蘭田村,說到村民生活的變化,老支書劉勝祥感嘆。

  毛壩的窮,曾經遠近知名。因缺糧少食,三四十歲的男勞力佝僂著身子,像六七十歲的老人,國家每年還要調撥300噸返銷糧讓毛壩人熬過饑荒。

  毛壩的富,現在也是遠近知名。作為中國紅茶特色小鎮,毛壩擁有規模茶企14家,去年全鎮GDP近10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2萬元。

  “從窮變富,關鍵在于確保了焦點不散、靶心不變。”毛壩鎮黨委書記曾維權說,近30年來,毛壩一連十任黨委書記,接力干好同一件事——種茶,靠著茶葉讓毛壩百姓從溫飽奔向小康,再奔向富裕。

  貧困逼出種茶路

  車行毛壩鎮,漫山疊翠。片片茶園潑綠,一直延伸到視野盡頭。

  如今,毛壩鎮的茶園面積已達12萬畝,早已形成家家種茶樹、灣灣有茶園、村村建加工廠的產業格局,去年茶葉產值達5.4億元。

  “吃上這口‘茶葉飯’,不容易!”曾維權說,毛壩雖有2800多年的種茶制茶史,但由于種種原因,一段時間以來茶園近乎絕跡。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毛壩人的生活還處在溫飽線之下。

  “毛壩山多地少,空氣濕度大,常年濃霧彌漫,水稻易受稻瘟病侵害,產量很低,而且是湖北省山洪災害頻發區,當時農民有種說法,叫‘種一膠靴,收一皮鞋’。膠靴比皮鞋盛得多,收的還沒種的多!”曾維權說,改革開放之后,歷任黨委都為毛壩群眾的生計發愁,思索如何走出年年拉饑荒的困局。

  轉機出現在1987年,當時毛壩還是利川的一個區。時任區委書記黃仕永帶領黨委班子在大量調查論證之后,選定了種茶的發展道路。

  由于境內山巒起伏,屬于典型亞熱河谷地貌,毛壩被稱為“星斗山河谷”。谷內春冬云霧繚繞,夏秋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再加上多種原生態植被為天然的微酸性土壤沉淀了豐富有機質,*適宜種植茶樹。

  一場種茶求富的行動迅速拉開序幕。抽槽換土、積壓青肥、調撥茶種、分發化肥……在區、鄉、村干部帶頭干的勁頭下, 當年植造茶園11800畝,毛壩的茶產業初現規模。

  “糧食都不夠吃,還要種茶?這東西能賣出去?”在毛壩,從一開始,反對的聲音就未曾停歇。當時擔任駐村干部的田德普介紹,很多農民有抵觸情緒,干部白天挖開田坎放水準備種茶樹,農民晚上又偷偷筑起田坎灌水。如此反反復復,干部們笑稱這是在同農民兄弟打“拉鋸戰”。

  這場“拉鋸戰”結束到了效益上。“一畝茶葉收成上千元,比什么都有說服力。”曾維權說。

  質量逼出綠色路

  優渥的自然條件讓毛壩的茶葉連年豐產,但豐產之后銷路成了大問題。

  曾維權介紹,毛壩70%以上的茶葉是紅茶,屬于宜紅的一種,一般作為大宗商品出口到俄羅斯、歐盟等地。

  但1999年開始的退貨事件,讓毛壩人認識到:“解決不了農藥殘留問題,毛壩茶葉就是死路一條”。當年,毛壩出口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車干茶被退回黑河口岸,原因是10多種農藥殘留嚴重超標。如今已成為毛壩鎮“明星企業”的飛強茶業公司也曾遭遇類似事件——因為農殘超標,大批待出口到歐盟的茶葉被銷毀。

  “吃的茶葉飯,穿的茶葉衣,誰砸毛壩的品牌,就砸誰的飯碗!”第七任黨委書記張友平提出,全鎮茶葉生產禁用高毒高殘農藥。但是,噴施農藥后茶葉產量大幅提高,讓很多農戶禁不住誘惑,農資銷售商則采取你查我藏、你去我售的辦法,讓干部防不勝防。控制農殘又成了一場新的“拉鋸戰”。

  為了保住毛壩的茶葉品牌,當地政府下重手控制農殘。2003年,村民不聽勸阻使用禁用農藥,1500多公斤干茶在五一村被當眾付之一炬。

  經過10多年的努力,絕大多數茶農已經認識到控制農殘的重要性,毛壩也成了外地茶葉客商眼中的免檢區。

  如今,利川市以“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市”為載體,對茶園實行統一品種規劃、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提供農資、統一產品回收。

  蘭田村4組貧困戶秦桃梅就是新品種、新技術的受益者。“前些年,一畝茶也就賣千把元,現在,改造后的3畝茶園,一年可以賣到上萬元。”她說。

  市場逼出品牌路

  “做了22年紅茶,虧了十來年。”作為省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飛強茶業董事長卓萬凱感嘆,前些年來,茶葉生意做得很艱難。

  2011年,飛強茶業出口紅茶2000噸,實現銷售收入4000多萬元,位居全省茶葉生產型企業前列。這組漂亮的數字,在業內人士看來,卻處處顯露著國產紅茶的尷尬:一噸茶葉2萬多元,一斤只能賣到十幾元,毛利潤不到1元錢。

  如何把毛壩的紅茶做出品牌,賣出好價錢?2009年底擔任毛壩鎮黨委書記起,曾維權就開始尋找答案。

  “我們要打造利川紅品牌,高端產品要賣到一萬元一斤。”2010年,曾維權這一近乎瘋狂的說法,一時間被視為天方夜譚,成為當地一個流行的笑話。

  但曾維權的做法很堅決。當年,他從福建高薪聘請制茶師,研制高端茶產品。為了提升毛壩紅茶的文化品位,還托人在景德鎮定制了茶具,換掉了當地人喝茶慣用的大茶缸。

  曾維權介紹,在毛壩紅茶的品牌化之路上,飛強茶業公司首席制茶師邱建紅功不可沒,因為他,“冷后渾”成為高端紅茶市場上的現象級產品,每斤干茶賣到了1.5萬元。

  “冷后渾”是毛壩鎮的一個本地*茶葉品種,芽葉比其他茶葉肥大重實,因為缺乏加工技術,當地村民制出的茶葉幾乎沒人要,從而導致一些村民將“冷后渾”茶樹挖掉,換上其他品種。

  邱建紅帶領科研人員制定“冷后渾”種植技術,改進傳統制茶工藝,其制作的干茶泡出的茶湯色紅艷明亮,冷后變渾濁,2014年在第十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葉評比中榮獲特等獎,一舉成名。

  邱建紅介紹,現在“利川紅”已成為中國紅茶的一個知名品牌,除了“冷后渾”,“黃金葉”“毛壩早”“梅贊”“金萱”等品種也已經在市場上闖出了名頭。

  近幾年來,毛壩鎮政府采取補貼的方式,把“冷后渾”等良種茶苗免費發給村民,農技服務中心進行技術指導、當地茶企負責茶葉回收、品牌推廣,芽茶鮮葉每公斤售價600元左右,每畝“冷后渾”年收入1.5萬元。

  “戶均三畝茶,收入過萬元”。曾維權當年提出的口號,已成為毛壩的現實。毛壩鎮成了湖北省茶葉*鎮,不僅獲評“中國名茶之鄉”,還被農業部列入“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hh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