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上岸、外蕩清理、捕撈漁船清理拆解……近年來,秀洲漁業部門多角度入手加快漁業轉型,源頭破解水環境治理難題,助力“五水共治”工作。
一、推進外蕩水產養殖清理整治
截至2014年年底,全區原7個專業漁業村外蕩水域使用面積共26127畝已全部收回。自2013年以來,在全區外蕩水域共投放夏花鯉魚、草魚、花(白)鰱4674萬尾;甲魚3萬只;鯽魚、花(白)鰱魚種20026公斤,進一步修復和改善了水域生態環境,達到以魚潔水、以魚養水的目的。
緊隨其后,秀洲區于2016年8月啟動北部外蕩水產養殖清理整治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外蕩清理整治工作,累計清理整治18246畝,投入資金約3671萬元。
外蕩水產養殖清理整治,減輕了開放性水域自身的養殖污染,對北部天然水域的水質好轉有積極作用。同時固定漁業設施的全面清理,徹底恢復了外蕩大水面自然生態風貌,改善了水域生態環境,為下一步湖蕩清淤順利推進、*濕地公園創建以及水域的綜合開發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礎,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明顯。
二、開展捕撈漁船清理拆解工作
秀洲區政府于2017年10月正式出臺《關開展秀洲區捕撈漁船清理拆解工作的通知》(秀水辦〔2017〕24號)文件,啟動了該區捕撈漁船清理拆解工作。這項工作有效減輕了開放性水域漁船作業帶來的污染,同時能有效的降低水域的非法捕撈行為,保障了水域的漁業生態安全。同時也為保障新塍塘、貫涇港兩大水源安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今年3月底,隨著王店鎮*后一條捕撈漁船被清理拆解,秀洲區于去年10月啟動的捕撈漁船清理拆解工作宣告勝利。至此,秀洲區已全面完成了捕撈漁船清理拆解工作,累計清理拆解漁船81艘,投入漁船清理補償費480000元。
三、強化重點水域增殖放流工作
白鰱900萬尾、花鰱400萬尾、青魚50萬尾……近日,秀洲區農經局漁業部門的工作人員蹲在新塍塘的河岸頭,在秀洲區治水辦等部門人員的見證下,將一筐筐魚苗緩緩地放入河水中。密密麻麻的魚苗在清澈的河水中一哄而散。小小魚苗在防治水體富營養化、改善地表水質量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將增加新塍塘水域的魚類種群數量,優化水域群落結構,改善水質和水域生態環境。
草魚在自然水域主要以幼蟲、藻類、水草等為食,能起到抑制水草長勢、調節水質的作用;青魚在魚苗階段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能有效消納水體中的富營養化物質,實現生態良性循環和環境平衡,達到以魚凈水、生態治水的效果。
四、加強漁業水域生態安全防護
增殖放流以后,保護和管護同樣重要。為減少各類非法捕魚行為對增殖放流成效的影響,秀洲區農經部門與區公安部門不斷深化嚴厲打擊電力捕魚聯合執法長效機制。雙方通過聯合執法與日常巡查相結合、白天檢查與晚上巡查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專項整治,不斷加大執法巡查力度,嚴厲打擊以電魚、毒魚等為重點的漁業違法行為,進而保障和提高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的有效性,加強漁業水域生態安全和生物資源保護。
機制建立以來,秀洲區已累計查獲電捕船65起、電背包1062起,清理漁籪35處、地籠500余條,發放獎勵資金15萬余元,有效遏制了電捕魚等非法捕撈的蔓延勢頭,達到了維護漁業生產秩序、保障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