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州路橋區桐嶼街道小稠村村口下104國道,沿著一條寬闊的鄉村小路就能到達“中國枇杷之鄉”小稠村,道路兩旁分布著一片片茂盛的枇杷林,沉甸甸的枇杷掛在枝頭,不時能看到有農民在林間辛勤地勞作著,村民任見榮就是其中一員。
“天氣越來越熱,枇杷上市時間馬上要到了,我要抓緊時間給枇杷疏果套袋,不然果子就長不大了。”任見榮說。
小稠村的枇杷歷史悠久,現在村里的1000多畝土地都種著枇杷樹,幾乎家家戶戶都以此為業,村民們將*的枇杷產業經營得越來越紅火,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
“放養”到“精管” 枇杷質量提升了
“以前村里種橘子,種水稻,種什么的都有,經濟效益都不高。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開始大規模種植枇杷。”小稠村黨支部書記邱明生說,“剛開始,村民種植枇杷的熱情并不是很高,后來村民漸漸發現種出來的枇杷特別甜,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特別甜”的奧妙就在村里的土地里,沙壤土含堿量高,種出來的瓜果甜度也高。于是,枇杷就在小稠村推廣開了。
然而,枇杷種植之路并不一帆風順。
一開始,村里對枇杷產業管理是“放養式”的,一株枇杷樹結多少果,都聽天由命。那個時候,一株枇杷樹上每根樹枝都能結十幾顆枇杷,每畝的產量能達到四五千斤。“放養”管理出來的枇杷質量上并不高,只能賣給罐頭廠做罐頭,價格也賣不高。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很久,直到上世紀90年代左右,小稠村迎來了*空前的大豐收,枝頭掛滿了黃澄澄的大枇杷。然而第二年,枇杷樹就因為營養不足開始大面積死亡,幾乎絕收。
痛定思痛,村里組織了農學專家進行研究實驗,制定了疏花、疏果兩個步驟。在枇杷花開的時候,把壞死的花和瘦弱的花都摘掉;在枇杷結果的時候,把過多的枇杷摘掉,保證每根樹枝上不能超過三個枇杷。經過這一輪改造,枇杷產量直接減少到了每畝2000斤左右,但枇杷的個頭和質量卻提高了一大截,價格反而更高了。
“我們種枇杷,*怕的就是裂果了,03年我們村經歷了*大面積的裂果,損失特別大。”邱明生說,針對這一點,小稠村研究出了一種新方式——套袋。在枇杷外面套一個牛皮紙袋,既可以避免暴曬和風雨侵蝕,又能防止鳥雀偷吃,裂果率直接減少了百分之七八十。
此外村里還引進了洛陽青、大紅袍、白沙等優良品種,種出的枇杷質量越來越好,名氣越來越大,小稠村也被農業部評為“中國枇杷之鄉。”
自產自銷 村民口袋鼓起來了
小稠村的枇杷都是自產自銷,每年5月初,村民們都會把自家的枇杷擺在104國道小稠站旁的銷售點售賣。久而久之,其他村的村民也習慣性地把枇杷帶到這里來出售,這里自然形成了一個枇杷銷售市場,新上市的枇杷很快就會被*一空。
“我們村的主要品種白沙枇杷現在要二三十元一斤,*便宜的也要十幾塊,還供不應求。”邱明生介紹說。
“我現在每畝地每年大概有一兩萬的收益,每年都還在漲。”有40多畝枇杷樹的村民任周圣,種了三十多年的枇杷,這樣的收益在以前他想都不敢想。
村民任見榮每年種枇杷有五六萬的收益,平時他還會去給其他種植大戶打打零工,一年還有五萬多的收入。“現在小工*給200元,還包午飯,待遇很好啦!”任見榮說。
據了解,大部分村民和任見榮一樣,在種枇杷之余還幫其他種植戶打零工,一年收入能達10萬元左右,收入十分可觀。
據了解,今年5月20號左右,是小稠村枇杷大面積上市的時間,之后就會有頭茬枇杷上市。
產業多元化 計劃打造特色旅游村莊
這幾年,小稠村的枇杷產業發展越來越好,除了優越的地理環境外,村兩委也做了不少的服務工作,為提高枇杷質量、增加村民收入,在基礎設施上做了很多投入。
“種枇杷*怕水淹,為此我們修建了一條大渠,每個農田都有排水溝通向這條大渠,在遇到暴雨的時候及時把水排出去。”邱明生說。他們還進行了田間的道路硬化和電網架設,方便平時的運輸和種植。
對于枇杷的生產經營情況,邱明生既喜且憂。“今年春天來得早,氣候比較溫暖,肯定是一個豐收年。”邱明生說,“但是產量上去了,價格相應的也會下降。”讓他憂慮的是,現在小稠村僅靠種枇杷為生,萬一哪一年遇到極端氣候,很可能會損失慘重。
“我希望在小稠村發展旅游業,在枇杷成熟的季節,顧客可以來買枇杷的時候順便體驗一下枇杷采摘游。”邱明生說。小稠村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他計劃在村里改建一批農家樂,平時接待一些城里來的游客,充分挖掘枇杷的價值,增加村民的收入,讓小稠村成為一個既能吃飯又能住宿還能游玩的枇杷種植特色村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